2025-08-18
資料來源:Economic Reform Roundtable - Economic resilience
https://treasury.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5-08/overview-economic-resilience.pdf
澳洲工黨政府續任後,為達成長期經濟改革共識,邀集25名不同領域專家,於本年8月19-21日在坎培拉召開圓桌會議,盼透過「韌性」、「生產力」、「預算永續暨稅改」等3日議程主題,於會前提出議題文件,說明現況及定義問題,俾聚焦討論、提出建言,並有效達成共識。經濟韌性是國家在面對經濟、地緣政治、科技及氣候衝擊時維持穩定並持續繁榮的關鍵。近年全球經濟正處於重大轉變期,不確定性創下新高。過去五年,COVID-19疫情、歐洲與中東衝突及自然災害擾亂全球供應鏈、增加生活成本並抑制經濟成長。脫碳與人工智慧(AI)等技術加速全球產業轉型,改變資源價值、商業模式與夥伴關係。同時,全球秩序由以規則與互賴為基礎的穩定局面,轉向更激烈的權力爭鬥及全球競爭,貿易限制與產業政策的使用頻率明顯上升,友岸貿易(friendshoring)持續增加。
作為中型開放經濟體,澳洲在此背景下面臨外部環境帶來的「成本上升」、「商業信心下降」與「經濟活動放緩」。然而,自疫情封鎖結束以來,澳洲經濟持續擴張,非礦業投資創新高,並在抑制通膨的同時保持低失業率與高勞動參與率,顯示經濟韌性基礎穩健。
「2023跨世代報告」(2023 Intergenerational Report)指出,全球碎片化(fragmentation)、人口老化、產業結構轉變、科技快速發展及能源轉型正重塑澳洲經濟。
亞太地區占澳洲出口逾三分之二,其中中國為最大市場。其鄰近亞洲之地理優勢與政策穩定性使澳洲成為可靠「能源」與「關鍵礦產」供應國,並在全球清潔能源與產業轉型中具競爭力。
與多數已開發經濟體相似,澳洲人口快速老化,未來40年內65歲以上人口將倍增,85歲以上將增至三倍,對醫療與長照服務帶來壓力,並因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影響財政收入。
經濟結構上,「服務業」比重持續提升,「製造業」朝高附加價值與高技能方向發展,勞動力需更多後中等教育(post-school training)與再培訓(retrain)以因應產業需求變化。
科技進步,特別是AI的快速應用,正重塑產業機會與工作型態。AI有助改善服務提供(service delivery)、緩解技能短缺並降低貿易障礙,預估未來八成勞工在部分工作中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以增強技能。量子技術、自主系統、機器人與先進製造亦快速發展,有效商業化將是維持澳洲競爭力與拓展新產業機會的關鍵。
能源轉型方面,約九成燃煤發電廠預計十年內退役。隨著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太陽能、風能及儲能投資加速,2024年底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達46%,為重工業電氣化脫碳帶來新契機,但需規模龐大的私人資本投入,類似2010年代液化天然氣產業建立時期的規模。
政府已採取多項措施增強經濟韌性,包括:
• 透過穩健財政管理,抑制通膨、維持經濟成長並穩定就業。
• 實施審慎預算管理,連續實現二十年來首次的兩個盈餘並降低債務。
• 取消約500項關稅,以減輕民生成本。
• 推進「東南亞經濟戰略」(Southeast Asia Economic Strategy),深化區域夥伴合作。
• 透過「重塑國家」(Rewiring the Nation)計畫投入200億澳元升級輸電基礎設施,並藉「產能投資計畫」(Capacity Investment Scheme)吸引逾700億澳元投入再生能源與儲能領域。
• 推動「澳洲未來製造」計畫(Future Made in Australia),確保在淨零轉型中保持競爭力。
• 強化供應鏈安全,確保醫療產品、清潔能源技術與關鍵礦產的穩定供應。
• 透過「國家技能協議」(National Skills Agreement)、「高等教育改革協議」(Universities Accord)及免費技職教育(TAFE)提升人力資本,並推行「移民策略」(Migration Strategy)吸引所需專才。
• 投資量子運算、AI應用中心等新興科技,支持產業現代化與研發體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