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資料來源:Economic Reform Roundtable – Productivity
https://treasury.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5-08/overview-productivity.pdf
生產力提升是推動實質薪資、收入、就業及生活水準成長的關鍵,須以永續且包容的方式進行,確保全民受益。然而,澳洲勞動生產力增長放緩已持續多年,2010年代的平均成長率為60年來最低。2022年,財政部將長期年均勞動生產力成長預測由1.5%下調至1.2%。據「2023跨世代報告」(2023 Intergenerational Report),若年增率再降至0.9%,40年後人均實質收入將減少逾1萬澳元。該挑戰並非澳洲獨有,美國、加拿大及紐西蘭等已開發經濟體近十年亦面臨類似趨勢。
澳洲生產力下滑涵蓋多個產業,市場部門(不含採礦業)增長減弱,非市場部門及礦業近年亦表現疲軟。疫情期間的短暫回升在經濟正常化後已回落至2019年水準。資本存量成長未能跟上工時增加,導致資本與勞動力比率下降,抑制近期生產力表現。財政部與澳洲央行(RBA)正評估如何在長期預測中納入疫情造成的「生產力泡沫」(productivity bubble)影響。
結構性挑戰包括資本深化不足、競爭與市場動態減弱、勞動力技能與匹配效率不足,以及產業結構變化。人均資本存量長期是生產力成長的重要來源,但商業投資占GDP比重自2000年代初下降,且下降幅度在高生產力企業中更為明顯。近年投資雖回升至12年高點,仍不足彌補就業快速成長造成的資本稀釋(capital shallowing)。服務業比重提升與人口老化成為長期趨勢,加上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抑制投資意願。
市場競爭削弱表現在企業進出率(entry and exit rates)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走低、產業集中度(industry concentration)與加價率(firm mark-ups)上升、監管增加,以及技術採用與擴散速度減緩,導致領先企業與其他企業間的生產力差距擴大。
人力資本方面,約五分之一成年人具低閱讀或數理能力,教育程度不足已成為求職者的主要障礙之一,技能落差限制中等生產力企業的提升空間。
為應對挑戰,政府於第一任期推動五大生產力議程,並回應生產力委員會2023年五年檢討的大部分建議,包括:
1. 打造具活力與韌性的經濟:改革併購與外資審查制度,簡化規劃與分區流程;透過9億澳元「國家生產力基金」(National Productivity Fund)推進「國家競爭政策」(National Competition Policy);削減約500項關稅;改革付費系統並促進數位資產技術採用。
2. 培育高技能及適應力的勞動力:透過「國家技能協議」(National Skills Agreement)、「高等教育改革協議」(Universities Accord)及免費技職教育(TAFE)等強化人才培訓,並以「移民策略」(Migration Strategy)吸引海外專才。
3. 運用數據與數位科技:投資數位身份、量子運算與AI應用中心,推動NBN與通訊平台整合,擴大數位勞動力,促進新技術普及。
4. 提升照護服務效率:改革「國家殘疾保險計畫」(NDIS)與老人照護制度,提升品質與成本效益,並投資永續照護人力與初級醫療服務。
5. 推進低成本清潔能源與淨零轉型:吸引逾700億澳元民間投資於再生能源與儲能,並檢視國家電力(NEM)與天然氣市場以配合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