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隨著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GAI)與高效能運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的快速成長,全球資料中心對高速傳輸的需求持續攀升。傳統電訊號傳輸逐漸受限於能耗與距離瓶頸,難以支撐AI模型訓練所需的龐大資料流量。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技術,結合矽製程的成熟量產優勢與光訊號的高速率、低延遲特性,被視為新世代關鍵解方。根據MarketsandMarkets預測,全球矽光子市場將由2025年約26.5億美元,成長至2030年約96.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接近30%,顯示該產業已進入高速擴張期。
矽光子與共同封裝光學(Co-Packaged Optics, CPO)的發展,正加速驅動資料中心與超級電腦的網路升級。美商Broadcom在2025年推出第三代200G/lane CPO光引擎,並朝向1.6T與3.2T世代演進;美商NVIDIA則於Hot Chips技術論壇提出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光互連藍圖,規劃在網路通訊與交換平台導入光連接,凸顯其對未來AI資料中心的重要性。標準組織OIF(Optical Internetworking Forum)已完成多代高速介面的互通展示,為產業提供一致規範,降低不同供應商導入的風險。
從區域發展來看,美國聚焦於晶片間光互連與雲端資料中心應用,美商新創Ayar Labs獲得美商NVIDIA、Intel、GlobalFoundries與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等多家晶片與系統大廠投資;歐洲則透過PhotonDelta聯盟,串聯荷蘭、德國與法國的研發資源,並以2030年吸引10億歐元投資為目標,建構完整的產業生態;日本則由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NTT)主導全光網路系統(Innovative Optical Wireless Network, IOWN)計畫,推動從電路板層級至晶片層級的光互連應用,逐步建構全光架構,以降低功耗並提升網路效能。整體而言,全球矽光子產業已形成「美國主導技術、歐洲強調生態、日本著重應用」的多元格局。
國際大廠不僅在各自市場布局,在矽光子技術的推進帶動下,臺灣已成為國際供應鏈的重要環節。目前,臺灣矽光子產業的發展已逐步成形,展現出「技術突破、產業聚落、政策推動」三大優勢:
矽光子與CPO已從技術探索邁入產業落地,全球市場正以近三成的年複合成長率快速擴張。SEMICON Taiwan 2025的論壇與展會進一步凸顯矽光子在半導體產業中的戰略地位。臺灣憑藉完整的製程與先進封裝能量,加上工研院與日月光等單位的研發投入,以及政策與國際聯盟的推動,已逐步建構完整的產業生態。展望未來,隨著國際大廠深化合作並加速應用落地,臺灣有望成為全球矽光子產業的關鍵樞紐,進一步鞏固在AI與HPC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資料來源: 工研院產服中心研析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