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
面積(平方公里) | 60.03 | |
土地使用情形 工業區0.01%、乙種工業區3.78%、零星工業區0.08%、商業區2.82%、農業區35.1%、住宅區18.64%、其他用地39.57% | ||
人力素質 | 總人口(人)【統計至109年底】 | 267千人 |
總人口中男女比例(男%,女%) | 男48.37% 女51.63% | |
失業率(%)【統計至109年底】 | 3.70% | |
就業人口(人,占該縣市總人口%) | 133千人(49.81%) | |
各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一級產產、二級產業、三級產業) | 2.20%、26.33%、71.46% | |
就業人口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占總就業人口%、高中職占總就業人口%) | 62.31%、29.14% | |
就業人口年齡結構(25-44歲者占總就業人口%、45-64歲者占總就業人口%) | 48.58%、40.40% | |
招商重點產業(列出5大招商重點產業項目) 1.醫療保健及照顧產業 2.觀光及運動休閒產業 3.文化創意產業 4.農業及食品加工產業 5.精密機械產業 |
嘉義市位於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東臨阿里山、西至水上機場、南屆八掌溪、北界朴子溪,北回歸線距離本市南邊約1公里。東西寬約15.8公里,南北長約10.5公里,總面積60.0256平方公里,周圍與嘉義縣相鄰,地形除東邊一部份屬竹崎丘陵地帶外,其餘均為肥沃之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地形平坦廣闊。
(1)營造寧適、藝術、安全、永續性的美麗都市。
(2)建構效率、便捷、繁榮、資訊化的科技城鎮。
(3)透過區位合作與次區域中心整合,打造嘉義市成為雲嘉南觀光休閒消費中心與阿里山入口門戶。
(1)強化次區域中心之都市,發展成多核心之嘉義領導功能都會區,積極整合縣、市資源,建立良善的溝通管道與合作關係,共同促進藝術、生化科技、商港、觀光等部門之發展。
(2)發展高科技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更新轉型。
(3)結合文化藝術暨自然資源,創造多樣性都市遊憩環境。
(4)活化歷史人文核心區域,重塑地方文化特色及都市意象。
嘉義之主要交通系統包括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高速鐵路、鐵路、公車BRT捷運系統與空運。
西部幹線貫穿本市,有嘉義車站可供人員及貨物載運。阿里山支線為世界少有之高山鐵路之一。其自嘉義市至阿里山,搭乘者與多係遊客。
本市為連結高速鐵路於市區至太保市闢建一公車捷運系統(BRT),從市區至嘉義高鐵站約需30分鐘。
本市東有國道3號高速公路,從市區至交流道約需15分鐘;西鄰國道1號高速公路,從市區至交流道約需15分鐘,為嘉義市居民駛入國道高速公路系統之重要交通系統。
本市南邊有台82號快速道路,可連結國道1號及國道3號,做東西向交通運輸。
目前嘉義水上機場由立榮航空公司經營離島航線直飛金門及馬公機場,從市區至水上機場約需15分鐘。
總蓄水量分別為2,585萬與979萬立方公尺之仁義潭水庫與蘭潭水庫,係提供嘉義市之主要水源。
嘉義市擁有耐斯廣場 購物中心 NICE PLAZA、秀泰影城及2家大型百貨公司,包括遠東百貨公司與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另大型購物中心亦有4家,包括2間家樂福購物中心、1間大潤發購物中心及1間美式商場好市多costco。
發佈日期:12/15/21整合生物科技、精密機械、研發育成,朝向生技產業、機械設備與輔具產業、相關支援產業發展,提供就業機會。
醫療資源冠全台,2006-2008年連續3年獲得天下雜誌評選為「社福力」第一名的城市。本市為行政院執行長期照顧之示範地點,成立「嘉義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建立單一窗口的照顧管理制度,提供民眾快速方便服務。轄內擁有豐富醫療資源,現有醫療機構共381所,大型醫院5所,提供最完善的醫療服務。
嘉義市是具有歷史淵源的城市、人文薈萃,擁有「畫都」的美譽,也是世界三大高山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門戶,台灣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也發源於此,是充滿熱情與藝術的文化藝術之都。獨具特色的古蹟,道地的傳統小吃,富人文色彩的遊憩景點,交織成為既知性又感性的情愫與風采。
本市境內具有豐碩的文化資源,包括特色文物(交趾陶、石猴)及特色活動(高空盪鞦韆、國際管樂節)等,這些豐富的文化內涵,建構創意的人文素養更加開啟珍貴的文化資產。並藉都市更新案與景觀元素之設計,使閒置空間活化,連結本市文化景觀軸帶,塑造文化藝術生活品質及觀光休閒最佳去處,成為雲嘉南藝文休憩中心。
農業目前以水稻為主要產物,透過農會推廣及規劃港坪專業花卉生產區,生產康乃馨、洋桔梗、夜來香等高經濟花材。辦理食品加工業之商號有102家,其中以屠宰業65家占最多。
透過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採配合補助方式鼓勵在地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或服務創新研發,藉以輔導傳統機械產業轉型精密機械產業。
嘉義市政府建設處工商科、嘉義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
已連續舉辦16年的管樂節,是本市發展文創產業的利基,具體措施包括專業人才養成、藝術品產出、經營專業化、市場行銷及通路開發、藝術教育推廣與深耕等;交趾陶及石猴雕刻是本市足以繼續發揚的工藝藝術,藉由創意工坊的研發設計,讓傳統藝術充分顯現,其具體措施包括設計研發、行銷推廣。
第 1 條
嘉義市政府(以下簡稱本府)為吸引民間投資,提供誘因以刺激景氣,特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制定本自治條例。
第 2 條
民間機構參與本法第三條第二項所定之嘉義市(以下簡稱本市)重大公共建設,其供直接使用土地之地價稅在興建期間或營運期間,經主辦機關核准之用地全免;其期限自開始興建或開始營運起最長為十年。
合於前項規定之民間機構租用公有土地者,該公有土地仍適用該減免規定。
第 3 條
民間機構參與本法第三條第二項所定之本市重大公共建設供直接使用之房
屋,自建造完成之日起十年內減徵應納房屋稅額百分之五十。
第 4 條
民間機構參與本法第三條第二項所定之本市重大公共建設,在興建或營運期間,取得或設定典權之不動產,減徵契稅百分之四十。
前項不動產自申報契稅之日起五年內再行移轉或改作其他用途者,應追繳原減徵之契稅。
本府依本法第八條第一項第一款至三款規定取得民間機構興建之不動產所有權時,免徵契稅。
第 5 條
合於本自治條例第二條至第四條減免規定者,納稅義務人應檢具申請書及相關證明文件,依下列規定向本府稅務局申請:
一、申請依第二條規定減免地價稅者,於每年(期)地價稅開徵四十日前提出申請;逾期申請者,自申請之次年期起適用。前已核定而用途未
變更者,以後免再申請。
二、申請依第三條規定減徵房屋稅者,於減徵原因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申請;逾期申請者,自申請當月份起減徵。
三、申請依第四條規定減徵契稅者,申報契稅時提出申請。
依前項第一款規定減免地價稅者,於減免原因消滅時,應向本府稅務局申報,自次年(期)恢復按一般用地稅率徵收。
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減徵房屋稅者,於減徵原因消滅時,應於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向本府稅務局申報,自次月起恢復全額徵收。
第 6 條
同一地號之土地或同一建號之房屋,因其使用情形而認定僅部分合於本自治條例者,得依該部分之面積比率計算減免地價稅、房屋稅。
第 7 條
本自治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第 1 條
本自治條例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九十一條第二項規定制定之。
第 2 條
本自治條例所稱私有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係經嘉義市政府(以下簡稱本府)依據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五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登錄之私有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
第 3 條
經登錄之私有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減徵標準如下:
一、房屋稅減徵百分之三十。
二、地價稅減徵百分之三十。
第 4 條
經登錄之私有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本府應於登錄後三十日內將建物及基地面積列冊送嘉義市政府稅務局辦理減徵,其有變更或減徵原因消滅時亦同。
第 5 條
經登錄之私有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自登錄後當年(期)起減徵地價稅,當月份起減徵房屋稅,減徵原因消滅者,次年(期)起回復課徵地價稅,次月份起回復課徵房屋稅。
第 6 條
本自治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發佈日期:12/15/21
後湖工業區位於嘉義市北側,是嘉義縣市交界處,北起牛稠溪,距民雄工業區及頭橋工業區約2公里,南至保健街,距嘉義市火車站約4公里,東至保義路兩側(住宅區除外),西至忠孝路,現有工業用地面積總計116.71公頃;此區係因民國49年政府獎勵投資條例初頒,為鼓勵工業人來此設廠,遂編定為工業用地。
至民國52年編定77.59公頃為工業用地,而53年至57年陸續增編29公頃,後於擬定後湖地區都市計畫時,即設為都市計劃之工業區,民國94年本區編定為乙種工業用地嘉義市現有工業使用之土地計畫面積為248.38公頃,而實際使用面積為147.59公頃,整體開闢率為59.42%,現有廠商約150多家,其中產業別以塑膠、機械、五金為主,具代表性廠商為東隆五金、耐斯企業、遠東機械、男榮塑膠、嘉友電子、萬諳印刷機械等。
後湖工業區面積116.71公頃,開闢55.22公頃,佔全市已開闢工業用地的37.41% 。後湖地區無疑提供了絕大部份的工業發展機能,基本上,現階段本區仍為未來嘉義市工業發展的重心所在地。
嘉義市先天條件相當優越,北至雲林、南至台南縣的民眾都會到嘉義市來消費,但由於缺乏在地產業園區,因此人才逐漸外流,造成都市活力降低。利用博愛路原中油油槽區設置「嘉義智慧園區」,其中由經建會主導的「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已獲行政院核准設置,為嘉義市有史以來首次設立的科技研發中心。將分二期興建、建設經費二十億元,第一期規劃興建研發大樓,引進工研院食品所、生技中心及精密機械中心等分支單位進駐,已於98年10月28日動工,預計99 年底完工,將整合嘉義地區生物科技、機械、農業、食品加工等產業。
嘉創中心是以「健康、保健」為發展主軸,並整合「生技」和「機械設備」為兩大技術群組,打造出一個軟硬體兼顧、製程與設備相輔相成的絕佳研發組合。「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的推動,可以加速區域產業創新升級與轉型,使嘉義成為區域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並透過技術移轉與應用,帶動地區產業創新發展與投資,建構台灣健康產業,為我國健康產業注入新技術與創新服務模式。
在進駐的規劃上,食品所將推動農業食品資源製程及設備,促成保健產品商品化;精機中心則透過精密機械技術交流,建構聚落型綠能產業鏈;金屬中心將開發健康產品關鍵製程設備;自行車中心將發展輕型電動車及醫療輔具等,提供「農產高值化」、「健康優質化」服務。嘉創中心未來將成為整合嘉義地區產官學研各界資源的核心,並落實在地深耕與產業創新發展,使嘉義成為兼具科技、人文、永續的「健康城市」。
嘉義市為促進湖子內、興村地區都市發展,以區段徵收開發方式將農業區,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將開發區內規劃休閒專用區、商業區、住宅區、學校、兒童遊樂場、機關用地、公園、道路、停車場等,並取得環保用地,設置衛生掩埋場,將垃圾焚化場之灰渣掩埋,開發完全後將緊臨掩埋場周圍地區設置公園綠地予以綠化美化,建構暢通之道路網,提供公共設施完善且生活機能健全之可建築用地,以維護都市環境品質、創造舒適優質富麗新社區,配合市政定位「雲嘉南觀光休閒之消費城市」目標,落實市政建設。
本府地政處表示,湖子內重劃區總面積達187.52公頃,分為3期進行開發,徵收區域位於嘉義市南側,東起吳鳳南路,西至新民路民生社區,南至八掌溪河川區域,北臨興安國小。嘉義市及外地建商更頻頻搶標購地,現階段區內建案林立,銷售情況熱絡。而截至今(110)年5月底,本區(興安小段、湖美小段、新民小段)私有土地交易數量已高達2234筆。
發佈日期:12/15/21